熊正德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低收入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最想摆脱现状并寻找自我突破的群体。在缺乏信息优势、人脉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资金成本等优势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如何应对困境?
鲍勃·迪伦认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热血黄金梦”,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现在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渴望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财富回报。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要想获得自我突破,就需要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选择创业来实现阶层逆袭实为一条可行路径。
《金字塔底层创业》一书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田宇教授的《金字塔底层创业》,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低收入群体创业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在低收入群体形象的重塑、低收入群体创业模式等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自助者天助之,自助者人助之”。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一种修行”。其实创业也是一种修行,一种不屈于自身生活现状不断求变的修行。传统BOP理论认为低收入群体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存在巨大的潜在盈利空间,跨国企业通过向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还能提高底层人群的生活水平,最终帮助他们消除贫困。但低收入群体真正面临的问题是收入匮乏,在这一资源约束下,即使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再丰富,也改变不了他们贫困的现状及由此造成的恶劣生活条件。对此,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将低收入群体归入“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创业者”,强调实现低收入群体成长的关键是使低收入群体成长为生产者、创业者,由企业向低收入群体(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近年来积极开展的YESxBOP项目(“金字塔底端的创新”青年创业培养项目)也正是社会各界推进低收入群体自我形象重塑的实践体现。《金字塔底层创业》秉承BOP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实践,为低收入群体塑造了“不仅是消费者,还更应是生产者、创业者”的形象,从而为其通过创业实现阶层逆袭奠定了角色认知基础。
美国高原资本的合伙人希金斯在谈到商业模式时,说了一句非常决断的话——“回顾我们公司的发展,我们认为每次失败都归于技术,每次成功都归于商业模式”。受制于独特的创业社会商业环境,当前主流商业模式在低收入群体创业中是无效的,低收入群体创业需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对此,借助多案例的比较分析,《金字塔底层创业》发现“低收入群体创业应注重商业模式创新”。
低收入群体创业过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两类: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低收入群体在进行探索型创新时应倾向于拓展外部市场,注重开发针对外部市场的产品;而在进行利用型创新时则应倾向于在满足当地市场的前提下,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其产品设计更注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无论利用型创新还是探索型创新,低收入群体创业都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积极发展同政府等非市场参与者的连接,并通过雇佣当地员工、慈善活动等方式,加强同当地的非正式连接,提高其创业企业的合法性。
《礼记·礼运篇》有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仅是古人对理想大同世界的描绘,也应是低收入群体创业之路的追求方向。总体来讲,作为国内第一部立足金字塔底层情境而展开的有关商业模式创新和创业问题的系统性著作,《金字塔底层创业》一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适时地指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低收入群体从消费者到生产者、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并试图展示一个总体分析框架,帮助读者明晰低收入群体如何从市场特征、制度环境、本土能力、创业者“关系”及组织合法性等角度开展创业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为低收入群体指明了一条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