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地陆续出台就业补贴政策 新一线城市成高校毕业生“新宠”)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820万人。而在新一线城市持续推出的人才吸引政策、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影响下,各地统计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
对此,重庆理工大学MBA中心主任邱冬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工资收入外,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成为95后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的考虑因素之一。
生活多样性影响就业选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多个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近五年一直呈现增加趋势。
如东部地区的安徽省,其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增长,2013年为29.4万人,2017年增加到33.82万人,而这一数字在2018年进一步上升至34.9万人。江苏省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也比去年增加0.6万人,达到56.2万人。
在西部,重庆市预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2万人,在2017年21.4万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今年高校毕业生也创历史新高,有统计显示,加上外地来粤求职的高校毕业生,预计今年有超过80万人面临求职,约占全国人数的1/10。
而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趋势是: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
7月7日发布的来自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计,重庆2018届毕业生去向TOP10城市依次为:重庆、成都、深圳、北京、杭州、广州、武汉、东莞、西安、昆明。
对此,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表明“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而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联合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当地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地区中,除选择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外,选择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生的占比趋同。其中,选择深圳或广州占3.9%,而选择中部大中城市、西部大中城市的比重达到了6.8%和3.8%。
而多家招聘网站发布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变化。赶集网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成都、西安、杭州、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居2018年毕业生偏好工作城市的前列。
邱冬阳认为,高校毕业生流向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虽然国家在倡导向中西部城市就业,但就国内外的情况看,大城市所占据的就业比例依然非常高。”邱冬阳称,“尽管与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相比,最近几年二三线城市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所能提供的生活方式依然有很大差距,这是很多95后的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的。”
进一步讲,邱冬阳认为,“对大多数95后毕业生而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体育生活的多样性等,都是吸引其的关键”。
就业仍呈稳定趋势
为了吸引更多毕业生就业,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多个城市在出台“落户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就业补贴政策等,以吸引高校毕业生。
7月5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海出台两项新政,包括上海市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所在高校向区人社部门申请1000元/人的求职创业补贴,同时扩大了用人单位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的适用范围。同在7月5日,《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7月6日,湖南益阳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五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和创新创业专项扶持。
不过,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呈现稳定中出现“结构性不匹配”的特点。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中,多数高校教师仍对今年就业形势保持乐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人大新闻系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观察,大部分毕业生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表明优质教育资源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仍具备非常强的竞争优势”。
邱冬阳表示,“近几年重庆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仍保持稳定,与目前国内主趋势保持一致”。
从各地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数据看,同样支持上述判断。如重庆、江苏、广东等省市在2017年的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5%。
不过,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情况看,部分用人单位仍认为“人才难觅”。
陕西河马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加,但企业依然存在用人难问题。具体而言,该人士认为“主要因素在于新入职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低于企业要求,但薪资期望普遍较高,造成了用人单位与新员工之间存在一定时间的磨合期”。
“现在大学确实存在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老旧,实习实践不到位的情况。”邱冬阳说,“但毕竟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与企业不一样,企业希望毕业生可以马上上岗,但大学教授的属于更全面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