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8月2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徐静涵 通讯员尹建军 桂一文)8月27日下午,记者从海南省国土资源厅获悉,19年来,海南省确保耕地保有量指标任务1072万亩,只有增没有减;实施省级土地整治项目222个,建设规模166万亩,总投资40.99亿元,新增耕地10.7万亩,明显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2017年底,海南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909万亩,确保建成477万亩高标准农田。
海南省积极尝试,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做到按期缴纳、应收尽收,努力提高补偿力度。对财力较强、条件较好的市县,鼓励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不断提高耕地保护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土地整治项目区建设,将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好、建设好。
此外,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海南省近日出台《海南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组织实施、交易原则、交易程序、交易监督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完成各类补充耕地项目63个,新增耕地面积5.97万亩,其中省级项目新增耕地1.73万亩,市县级项目新增耕地4.24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为全省市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占补平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海南省已连续19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治项目
耕地质量关系到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此,海南采取“以整治促保护、以开发促建设”的原则,围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和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治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广大农民的愿景。海南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处长陈孝义说:“海南省国土部门牢记这一使命,将土地整治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配套建设高等级的道路、水利设施,将原有零星细碎的地块规整成片,促进了公司+农户等模式的适度规模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助力农民增收。”
海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打造了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粮食产能62.8亿斤,受益人数达到31.53万人,农民人均新增年收入343元。
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国策
“十二五”以来,海南省一手抓耕地保护工作的落实,一手抓耕地保护规章制度的建章立制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协调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坚持保发展、保红线两不误。先后编制了《海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中国南繁“硅谷岛”建设规划(2012-2020年)》等涉及耕地保护的阶段性规划和专项规划。
2013年以来,海南省开展两次大规模闲置土地专项处置行动。2016年9月,海南再次部署开展新一轮处置工作,让闲置土地得到盘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2015年6月1日,海南举行整治违法建筑3年攻坚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严厉打击非法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非法占用农用地建房、破坏林地建房、非法批准征占土地建房、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行为等整治重点。
同时,海南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十三五”时期建设用地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面积下降20%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引导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转产和兼并重组。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规范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建立健全健康休闲产业用地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