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时倾听并回应贫困民众的吁求,才能挽回流失的公信,扶贫的同时也能“扶起”民心。
近日,甘肃安定市委办公室、安定市政府办公室就安定区新集乡田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房屋质量问题发出通报。
通报指出,新集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存在选址程序不规范、项目违规申报、违规确定无资质的单位施工、相关责任人员失职失责、市区发改部门监管责任缺失、工程验收弄虚作假、安居住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共问责相关责任人员37人。
这个结果的“前情”之一是,今年8月份,新京报报道了当地的扶贫新村,不少房屋的围墙开裂严重,被村民们用吊着磨盘的树干勉强支撑,有的房屋整间塌。有村民介绍,新村的房屋50%以上都开了大口子,住人的屋子裂开7厘米的多得是;还有已经坍塌的,人还没搬进去,一间客厅、两间卧室就彻底塌没了。
几个月之后的问责,虽然来得有些晚,但是问责37人的力度,也体现出当地政府面对问题不敷衍塞责、激浊扬清的态度和决心,值得肯定。但是,问责之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此次扶贫房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值得反思。
用豆腐渣工程来扶贫,这不仅是对这项惠民工程的亵渎,也是置贫困民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扶贫,扶的不仅仅是贫困,更是人心。扶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拮据,更是要在精神上注入“相信”和“自信”。面对千疮百孔,写满了“敷衍”的安居住房,只会让当地居民寒心,整日提心吊胆于房子什么时候会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沦为空谈。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渎职和腐败,而是当地一次集体堕落引发的“坍塌式”责任事故。如通报指出的,工程从选址程序到项目申报,从施工建设到监督管理,再到工程验收,几乎填满了“违规”和“失责”。换句话说,如果在所有工作中,能有一环坚守了标准和良知,“危房式”安居住房便不会拔地而起,更不会让居民以“大无畏”的精神住进去。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工程质量被大打折扣,本该花在上面的扶贫资金去哪了,是不是存在“雁过拔毛”的现象,对于这些下意识就可以联想到的问题,当地不可不察,也不可不查。
要知道,来自当地村委会的说法是,易地搬迁项目总资金386万元,包括国家拨款110万,还有农户每户掏的1.5万。本来农户就是扶贫对象,如果连他们自己积攒下的钱都让“扶贫项目”打了水漂,这简直不是在扶贫,而是“坑贫”。
在此前的报道中,还有一个细节:对于新村的问题,几年来村民们不断反映,上访了很多次,都没有解决。48户人家,90%的人都加入了联名上访。如今,组织联名上访的人已经过世了,问题才得到重视和着手解决。这背后暴露出的民情反馈不通畅、低效率的问题,同样令人心寒。
显然,这波问责过后,当地的扶贫搬迁项目还需重建,但更需要重建的,是人心。因此,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问责涉案官员,妥善安置相关村民,更需要改变官僚积习,真正把贫困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及时倾听并回应贫困民众的吁求,才能挽回流失的公信,扶贫的同时也能“扶起”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