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化著称的绿地控股(600606.SH,下称“绿地”)开始通过混改深度布局自己的大健康产业链。
5月27日,绿地与贵州省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贵州黔晟”)签署贵州省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贵州药材”)战略重组协议,绿地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贵州药材控股,绿地持股70%(收购60%老股+增资10%)、贵州黔晟持股30%。
按照协议,绿地将复制“绿地混改”模式,将部分股权转让给贵州药材管理团队及核心员工,实现由绿地控股、贵州黔晟、管理团队及核心员工共同持股的三元结构。
按照绿地的规划,绿地将与贵州黔晟聚焦“大健康”整合资源,结合中医中药、旅游度假等特色产业,共同打造贵州省中药材行业新的投资、管理平台。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对此表示,参与贵州药材混改,是“绿地混改”在大健康领域的首单。绿地康养产业在大健康关键资源领域实现了布局,完善大健康产业链。贵州药材未来将实现道地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和饮品开发全产业链布局,计划打造绿地独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IP,成为绿地特色康养产业之一。
“力争通过三年发展,贵州药材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2.4亿元。”一位绿地负责人说。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过去几年,绿地不断通过混改模式,扩张自己的产业链布局。绿地通过上述模式入股了包括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局、东航集团旗下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公司。实现了自己在基础建设、酒店商贸、大健康等领域的布局。
2015年,作为国企混改的先行者,绿地通过混改整体上市,就在当年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有了这个基础,绿地先后将混改经验进行复制,进行了大量的混改操作,并借此进入不同产业。
一般而言,绿地的混改分两步。第一是通过收购、增资等模式成为地方企业大股东;第二是将10%~20%股份出让给管理团队和员工,进而实现绿地、地方企业、员工三元持股模式。
以绿地集团参与贵州建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2015年,贵州建工全面融入绿地体系。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三年间,贵州建工营业收入从210亿元到485亿元,增长了131%;净利润从1.83亿元到5.74亿元,增长了214%;新签合同额从513.61亿元到1060.23亿元,增长了106%;上交税费从9.21亿元到21.53亿元,增长了134%。
2018年,贵州建工实现营业收入583.22亿元,净利润7.11亿元,新签合同额1370.33亿元。
“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企业与社会资本股东应该在产业链上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产业能力,财务投资也是一方面,但我觉得如果你的产业协同,那可能混改的作用更大。”张玉良在不久前曾对外表示。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相比于很多公司从头开始布局,绿地通过入股模式,可以更快地占据产业高地,节约自己的学习成本,更快实现产业盈利。
绿地通过混改的意义不只在产业本身。“一方面可以通过混改方式战略进入更多产业,进行协同。另外一方面,当我们有了更多产业以后可以拿到一些高铁站、特色小镇项目,大大增加了土地拓展方式。”上述绿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绿地年报看,2018年其在获取高铁站项目、战略性重大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全年累计有118个项目落地,新增土地计容建筑面积4852万平方米,总地价917亿元,新增货值约454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绿地拿地平均楼面价1890元/平方米,在头部房企里面土地价格最低。正是因为产业协同,绿地才有机会签约更多战略项目,从而获得更低的土地价格。
目前,绿地在除自己地产主业以外,已经形成了基建和金融两个领域的布局,此外,科创和康养产业同样是绿地的战略布局赛道。考虑到基建通过混改快速布局,此次混改也是复制在基建领域的表现,希望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