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刘学智
今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6.2%,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6.4%、6.2%、6%,呈逐季下降趋势。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表明需求减弱、生产放缓,稳增长仍将是当前首要任务。随着积极政策逐渐显效,三季度扩内需措施频繁出台,9月以来,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企稳改善的迹象,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运行在合理的目标区间。
生产放缓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速适度下降
进入三季度以来,生产出现进一步放缓,特别是7月、8月,工业产出显著下降,服务业增长势头也有减弱。1-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比上半年放缓0.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3%,增速较低。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合计增长5%,比第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产出水平下降是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从月度生产来看,7月和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4.4%,连续两个月低于5%;9月反弹回升到5.8%,但仍难以扭转整个季度生产放缓的态势。从主要行业来看,汽车、工业机器人、机床等产业生产较为低迷,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业增长较缓慢,是影响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此外,PPI持续负增长,有局部的工业通缩风险,对工业生产带来影响。
三季度生产放缓存在临时性客观原因。7月、8月全国较大规模的台风大雨天气对生产和运输带来显著影响,造成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为了筹办70周年国庆,较为严厉的环保限产对三季度生产也形成了影响,这是主动为之的结果。因此,随着临时性影响因素减弱之后,四季度生产状况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产出水平将逐渐恢复。
出现五个趋稳改善的迹象
虽然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由于三季度扩内需力度加大,促进消费和稳定投资的措施密集出台,已经带动经济运行出现一些趋稳改善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9月份经济指标不乏亮点。部分指标反映出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在生产、需求、金融供给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生产方面,9月以来钢材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反弹回升,高频数据显示工业生产逐渐改善。虽然三季度工业生产整体放缓,但9月出现明显的季末上翘特点。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回升到5.8%,比8月加快1.4个百分点。需求方面,9月制造业PMI回升,其中新订单指数上升到50.5%,大幅上升0.8个百分点,近5个月首次上升到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PMI保持在较好的扩张水平,新订单指数上升到50.5%。其中建筑业订单指数上升到55.1%,表明基建相关领域投资和生产有望加快。金融供给方面,9月社融继续多增,信贷、非标都好于预期。特别是新增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1.69万亿元,M2增速上升到8.4%,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多,居民贷款稳定。这些都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动能有望得到恢复。
二是增长重心转移带来经济质量的提升。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状况来看,经济增长重心已经向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转移,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增长质量得到提升。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比第二产业高出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在工业生产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到14.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别比整体工业增速高出2.8、3.1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6%,增速是整体投资增长的两倍多,有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影响投资和生产的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的萎缩对经济增速带来影响,但对环保改善、经济质量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消费保持相对较好的增长势头。9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7.8%,增速比之前两个月有所上升。近一年以来汽车消费低迷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剔除汽车消费负增长的影响,9月消费增速将达到9%。1-9月消费累计增长8.2%,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60.5%,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能。近期各类消费刺激措施不断出台,汽车限购政策放宽,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带动最终消费需求改善。深挖消费潜力将推动消费升级,消费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消费增长8%以上,是稳定经济增速的重要动力。
四是基建回升将托底投资增速。受内外需求偏弱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较弱,制造业投资增速只有2.5%,比二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四季度可能仍将处于较低水平,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原因。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1-9月增长10.5%,四季度可能适度放缓。1-9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长4.5%,比二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呈低位反弹态势。由于受制于高基数原因,年内基建投资回升的幅度将较为有限。随着扩内需稳投资政策见效,四季度投资增速有望走稳,主要动力将来自于基建。国常会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安排、形成有效投资,2020年专项债额度进一步加大,预计在明年初政策效果将有所显现,基建投资有进一步增长的预期。
五是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截至9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二季度持平,低于一季度,控制在5.5%的目标值以内。今年外部摩擦加重和需求放缓带来就业压力加大,我国就业能够保持稳定实属不易。加大稳就业工作,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促进了就业状况保持平稳。从收入状况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略快于经济增速,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发展造福于人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带动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稳增长措施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内外需求走弱对我国企业生产和投资预期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景气状况仍然偏弱。因此,经济企稳的基础仍然不稳固,并且需求放缓压力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当前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物价波动上,CPI和PPI之间的分化加大,通胀预期和工业通缩风险并存。CPI同比涨幅已经扩大到3%,受猪肉价格飙升的影响,未来可能进一步上升。而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持续走低表明终端需求偏弱,导致通胀预期与需求不足状况并存。PPI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表明工业通缩压力显现。并且PPI内部出现分化,生产资料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近4个月都是负增长;然而9月PPI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扩大,为2012年5月以来首次高于1%,结构性问题已经显现。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结构性问题,一方面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有保有压加大调结构力度。应加大地方政府考核力度,鼓励地方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需求,消除不作为现象。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上,增加房地产供给,对刚需提供适度的金融支持,缓解核心城市住房压力。降低制造业等实体行业税费负担的效果有待显现,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提振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信心,采取切实措施鼓动民间投资。落实消费促进政策,激发消费增长潜力,挖掘新兴消费增长点。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偏向宽松调节,稳增长力度可以适度加大,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但稳增长措施应有保有压,不应全面刺激,不能过度释放流动性。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要防止债务膨胀风险和结构性通胀风险。
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目标区间
综合判断,由于9月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企稳迹象,随着稳增长政策释放效力,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有望得到缓解。鉴于前三季度经济累计增长6.2%,即便四季度经济增速仍有放缓,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也将保持在6.1%左右,落在6%-6.5%的目标区间。
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外部环境。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的影响,外需减弱压力可能进一步显现。中美谈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果四季度继续有进展,经济运行可能走稳,经济增速将不再继续下行。如果外部不确定性仍然处于反复的状态,则可能影响未来经济增长。
当前,外部环境出现一些积极因素,有助于我国四季度经济趋稳。英国脱欧已经达成协议,对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冲击将减弱,促进外需环境改善。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逐渐缓和的可能性上升。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