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集团】带着对城市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每季采访7位追逐梦想的人
记录他们的生活主张与方式
求证自己,探寻未知
本期嘉宾——中国土地美学复兴计划发起人 胡应兵
5年前,一场前卫的中国土地美学复兴计划,在陕西省宁陕县的渔湾村悄然发起。
发起人老胡,带领团队改建渔湾村,修复建筑和稻田、办展览、建书店、开课堂,让衰落的乡村重焕新机。
拯救衰落乡村
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发源于秦岭的长安河,在流经陕西省宁陕县的山脉间,拐了一个回形弯,构成一个方圆百余亩大小的天然太极图。
渔湾村便坐落于此。
和中国千千万万个衰落的乡村一样,渔湾村因为交通落后,人口外迁,空心化严重。但正因为没有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反而保留了乡村最原始的样貌。
老胡第一次进渔湾村时,便觉得渔湾村是他心目中理想乡村该有的样子。传统的农作方式、荒废的稻田、遮天蔽日的森林、不时回响在山谷的鸟叫声、夜晚成群的萤火虫,正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式乡村。这些景象,曾经是中国乡村最美好的画面,但随着城市化浪潮席卷,很多乡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整个村子看起来破败且没有生气,原先村里有300多户居民,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现在仅剩下62人,而且大多为老人。如果不及时介入,村子将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甚至被遗弃,彻底消失。
老胡意识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得到飞速发展,但乡村的经济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出现倒退。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导致土地撂荒,村子空心化严重。这些问题乡村自己解决不了,需要城市与乡村联动来解决。
于是,在2015年老胡提出中国土地美学复兴计划,以土地为基底,保育环境。引入城市资源和资本,复活乡村经济,提升乡村内生能力和乡村资源禀赋结构。
在土地生态层面,保育土地,恢复200亩稻田种植,修渠引水,放入鱼虾,吸引更多朱鹮在稻田中自由觅食栖息,形成健康完整的“稻田-朱鹮”全生态共生系统。
在文化层面,编写村志,进行当地文化记录,举办展览、引入游学活动,重新激活渔湾村文化系统。
当时驻村团队6人,与西安美院的一个创作小组联合创作,梳理当地的方言系统、家谱、本土文化等,专门呈现了一场名为《原地启立》的展览,“这是一场给村民看的展览”。他们为每一位尚留守于村庄的居民拍摄了肖像,聆听他们的故事,还从每家每户收集农作的工具,在空间里陈列展出。
经过长达5年的改造,渔湾村不仅恢复了过去的生态稻田系统,引来数只野生朱鹮常年居住于此,还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到此感受久违的乡村风貌。通过开展亲子游学,让更多孩子从课堂走进自然,感受乡土中国。
2020年4月,“天空下”自然教育品牌成立。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渔湾村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土,同年10月,团队正式开始研学产品的开发,开设周末亲子游学、七日游学等不同产品线,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来到渔湾村。
探索未来中国理想生活方式
乡村的生活,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跟着24节气过日子,质朴而温馨。这是城市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画面,也成为国人在农业文明滋养下始终烙印着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也驱动着老胡在改建渔湾村的过程中,探索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
因此,他们在村里兴建学校、民宿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农业、帮扶村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渔湾村的改建过程中。
于是在渔湾村形成了一个理想生活场景的雏形,城市居民在这里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然山水、乡土情结,而艺术建筑、酒店民宿等消费业态,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渔湾村消费。当地村民则在接受城市生活氛围洗礼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经济收入。
复兴的不是土地,而是人
中国土地美学复兴计划的提出,让渔湾村比整个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提前了3年,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范式。
老胡的土地美学复兴理论,首先是在土地上形成产品,包括房子、水稻、农产品等;其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最后生活方式会形成信仰,信仰又反过来哺育土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所以中国土地美学复兴计划,复兴的不是土地,而是人。
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条路能走多远,渔湾村模式是否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迈出的关键一步,推动了一个凋敝乡村的美丽新生。
现在,胡应兵去渔湾村时最爱去两个地方看看,一处是老水电站,那里有三扇绿色的大窗,在初夏爬满了爬山虎,绿意盎然;另一处是村内一片完全自然的湿地,有野生的芦苇、无人认领的荷花田等,保留着这个村落最原始的样貌,朱鹮仍常来这里歇息。在这样的新与旧的并立与更迭中,胡应兵期待着下一个三年。
我们共同探寻城市与生活,关注当下与未来
我们记录人文,分享故事,表达主张
我们实践一个理念,表达一种追求
【华盛集团】期待与你听见更多声音